国内职业足球联赛冬窗延期开放******
国内职业足球联赛冬窗延期开放
初步延至2月1日开启 本土球员转会仍不受限
1月17日,国际足联转会匹配系统“TMS”的信息显示,原计划于1月16日开启的2023年度中国足球首期国际转会窗口,初步延期至2月1日开启。不过,由于新赛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准入工作最早要到春节后才能布置,准入审查最早3月中旬完成,因此“开窗”有可能会被进一步推延。
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,国内联赛主办方考虑到近几个赛季俱乐部面临的种种困难,不会大幅调整新赛季本土球员及外援的注册与转会政策。各级俱乐部欲引进本土球员,大概率与上赛季保持一致,不受名额限制。外援注册、报名、上场的名额规定很可能保持不变。其中,中超联赛很可能继续沿用“7654”外援政策,即每家俱乐部单季(两次转会窗口期)累计最多注册7名外援,同时注册最多6名外援,单场比赛最多报名5个外援,单场比赛最多累计登场4名外援。
生态环境部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****** 生态环境部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确保功能不降面积不减性质不改 本报讯 记者张维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《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。《办法》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制度安排和具体工作要求,规范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,最终目的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,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、面积不减少、性质不改变,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,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。 据介绍,生态环境部主要从谁来监督、监督什么、怎么监督、监督结果怎么应用四个方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。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督主体;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监督事项,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相关制度制定与落实情况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、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监督;明确具体的监督手段和措施,主要是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审核意见,依托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,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;通过信息公开、纳入生态环境领域相关考核、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、依法依纪依规移送查处问责等多种方式,形成监督闭环,强化监督结果应用。
|